我国古代把大暑分为三候什么意思
古人将大暑划分为三候,分别是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雨时行。”总结出每一候当中相对应的物候现象,也就是大暑三候的“候应”,包括动物候应、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。
一候,腐草为萤。《格物论》说:“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。”亦有鬼火之称。其实,“腐草为萤”说的是营火虫产卵的事。萤火虫多在夏季水边的草根上产卵,幼虫入土化蛹,次年春天变成虫。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,这只是眼中所见的一种假象。
二候,土润溽暑。《礼记·月令》中言“土润溽暑”,即土壤浸润,空气湿热——降雨多,土壤、空气湿度大,温度高,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。溽暑,犹言暑湿之气,指盛夏。
三候,大雨时行。《逸周书》曰:“土润溽暑。又五日,大雨时行”,又曰:“大雨不时行,国无恩泽”。大暑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、气温最高的时期,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、也是雷暴最常见、高温日数最集中、最频繁的时期。因此,大暑时节也是雷雨天气横行的季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