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检测柑橘黄龙病的常用方法是什么
中南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果树黄龙病科研室介绍,检测柑橘黄龙病的常用方法如下: 柑桔黄龙病的检测是一个从传统生物学向分子生物学、从定性检测到定量检测的发展过程。从观察病状,生物鉴定,电镜与超薄切片技术,血清反应,到PCR反应等技术,对黄龙病诊断和检测的研究,经历了很长时间,取得很大的进步。目前,使用PCR技术诊断黄龙病,已达到快速、准确的定性与定量的要求。1、田间诊断 研究柑桔黄龙病的困难,在于它的病原无法人工培养。因此,长期以来对黄龙病的诊断,主要依据典型的黄梢和叶斑驳症状。柑桔感染黄龙病后,全年均可表现症状,在田间以夏梢、秋梢发病最多,其次是春梢。新抽出的病梢, 其叶片不能正常转绿, 表现均匀黄化或呈斑驳症状。这样症状是十分明显和较为特异的, 具有诊断的价值。目前,主要选择各个新梢的成熟期,特别是在每年的10~12 月秋梢成熟以后,症状表现的最适期间,根据当年春梢叶片的斑驳症状来诊断田间的黄龙病病树,可以达到相当可靠的程度。但是,症状的发展过程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。例如在果园管理不良、营养缺乏或其他病虫危害严重的情况下,病树若不表现典型症状则难以诊断。这也是造成对黄龙病有种种混淆看法的一个主要原因。因此,症状诊断必要时要与鉴别寄主(芦柑) 的生物学测定相结合。2、电镜观察 自1 977~1978年间利用电镜与超薄切片技术,在柑桔黄龙病病树叶片的筛管细胞内发现病原类细菌以来(柯1979、陈作义1979 1980),电镜便成为诊断黄龙病的一个重要手段。在电镜下,病原BLO的形态、大小及菌体的壁膜结构等特征都能观察得清楚,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。但是,由于柑桔病树体内BLO浓度较低,分布不均匀以及电镜制样采用的叶脉较小等因素的影响,电镜对BLO的检出率偏低,多在60~70%之间。近来,采用症状明显、老熟的叶片为材料,采用侧脉代替中脉和纵切代替横切韧皮部制样,能够有效地提高电镜对BLO的检出率。3、血清学检测 柑桔黄龙病病原属于难培菌,仅限于感病柑桔韧皮部筛管细胞,含量低、分布不均匀,导致抗血清制备艰难。利用兔丝子成功地将黄龙病菌从柑桔转到草本植物长春花上,黄龙病菌能够得到比在柑桔树体内更好的生长与繁殖,菌体浓度较高,为直接从长春花病株中提纯黄龙病病原奠定了基础(1986-通过、1987-回接)。从发病长春花粗提纯黄龙病病原(柯穗 1988),以粗提纯黄龙病病原为抗原制备了小鼠抗腹水,由于所提取病原的浓度和纯度较低,该鼠抗腹水效价低,并伴有非特异反应,难以推广应用(1989-提纯)。随后的研究表明,以类似方法制备的小鼠抗腹水尽管其效价有了较大提高,能够比较准确的检测发病长春花中的黄龙病病原,但是对未显症或初显症柑桔植株,以及部分具典型病状的柑桔叶片的检测并无血清学反应(1992 李德望)。有利用国外机构提供的多克隆抗体成功检测柑桔黄龙病病原的报道(1993 张)。 国内对柑桔黄龙病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并未获得满意的结果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柑桔黄龙病组,曾以柑桔黄龙病菌粗提纯物为抗原,筛选到二个杂交瘤细胞株(CF1 和CF2)能分泌抗黄龙病病原的单克隆抗体。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,抗体能识别长春花和柑桔病株,前者产生强荧光反应,后者产生弱荧光反应,而长春花和柑桔健株以及长春花感染MIO(植原体)的病株均不产生荧光反应(田1998)。柑桔黄龙病的单克隆抗体多仅适用于免疫荧光检测,尚难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(ELISA),所以单抗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。4、组织化学诊断 主要基于两个原理,一是感染黄龙病菌的寄主植物,其韧皮部坏死细胞群或经化学染色后的愈伤组织,在荧光的激发下会形成特殊的荧光而加以诊断。如以透射式荧光显微镜观察,健叶和病叶叶柄切片在荧光的激发下,木质部导管胞壁发黄色荧光, 韧皮纤维发绿色荧光, 但感染黄龙病的病组织切片, 在韧皮部中则可看到1~多个鲜明的黄色或黄绿色荧光团块(坏死细胞群),但取样必须是完全老熟的黄化叶片, 而且以病秋梢的结果最稳定,嫩梢、嫩叶以及感染黄龙病但尚未表现症状的叶片,因未产生坏死细无法检测(1987-直接荧);苯胺兰作为荧光色素染色后,荧光显微镜下,病叶切片韧皮部愈伤组织会发出明亮的、不正常的黄绿色荧光,其强弱与症状有关,斑驳叶荧光最强,其次为黄化后期缺素状叶,健叶没有或只有稀疏的几点黄绿色荧光。其准确性同样受取样时间和取样部位的影响,以夏梢和秋梢叶片转绿而尚未充分老熟时取中脉切片染色观察,准确性最高(1988-组织)。 二是韧皮部坏死细胞群或病原菌经化学染色后,能够使坏死细胞群或病原菌与柑桔韧皮部筛管细胞分色,达到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区分的诊断的目的。如番红染色感染黄龙病的柑桔叶柄切片,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韧皮部出现特有的红色团块,这种特征性红色团块可以作为鉴定黄龙病的依据(1987-显微镜);以FBA法浸染新梢主脉或嫩茎切片,能使病原体与柑桔韧皮部筛管细胞分色,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原的形态(1990 应用FBA)。显微镜观察法方便直观,但易受取样部位、取样时期和制样方法(切片厚度等)的限制,容易造成漏检,实际生产中少有采用。5、生化指标诊断 用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法(PAGE)分析柑桔蛋白质种类上的差异,感染黄龙病的病株中,存在一种健株所没有的特异性蛋白质,这种差异蛋白质与供试柑桔种类和症状严重度无关,也不存在于类似黄龙病症状的生理性病株中。因此,可凭借特异性蛋白的有无加以诊断。(1987-快速)。贡柑的黄龙病病株果实同工酶,缺少Rf=0.24的主酶带,可能是贡柑感染黄龙病早期检测的生化指标。(吉前华郭雁君梁广坚姚金明,2007)。6、 PCR检测(基因克隆与分析2002-琯溪/2000 DNA片段。1996-多聚、1998-诊断法。/PCR:1996-应用PCR、1998-Application、1999-Diagnosis、1999-快速、2003-沙田、2004-16S rDNA、PCR-SSCP、2005-广佛手、2006-优化、2006-采样、2007-不同引物、2007-野生、2007-孟祥春、2007-微芽、)7、我们农民朋友最直接了当的检测方法就是看到根不烂了、叶不黄了、果实可以成熟有经济价值了,就叫治好黄龙病。